一、國內外葡萄酒產業形勢
1、國外葡萄酒產業形勢
全球葡萄栽培總面積為1.2億畝,其中釀酒葡萄占80%;2010年全球葡萄酒產量為2600萬千升,同比下降4%;世界葡萄酒人均消費量為7升。
由于受氣候環境變化、歐美后金融危機及全球葡萄酒產能過剩的影響,世界上不少國家的葡萄酒產業受到一定的沖擊,但世界葡萄酒產業發展總的趨勢依舊向好:葡萄種植面積逐步趨于穩定,優質葡萄酒產量緩慢上升,葡萄酒消費量穩步持續增長;葡萄酒消費和生產逐漸趨于優質化、高端化方向;新興經濟體葡萄酒生產和消費量增長強勁,對世界葡萄酒銷售的拉動作用明顯;亞洲將成為葡萄酒消費增長最快的地區,尤其是,中國有望成為亞洲最大的葡萄酒生產和消費國。
2、中國葡萄酒產業形勢
中國葡萄栽培總面積為700萬畝左右,其中釀酒葡萄僅占18%左右;2010年中國葡萄酒產量為108.9萬千升,同比增長12.4%,是“十五”末的2.5倍;我國年人均葡萄酒消費量只有0.5升,僅為世界年人均消費量的6%。
隨著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國葡萄酒產業發展趨勢是:葡萄酒產量與市場需求以年均15%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長,成為全球最大的葡萄酒需求市場,葡萄酒正作為一種流行元素被市場所接受;葡萄酒正逐步成為人們酒類消費的首選和主流,消費群體正在慢慢形成;葡萄酒占飲料酒比例不斷上升,葡萄酒質量穩步提高,產品向高端化、多樣化方向發展,經濟效益不斷增長;葡萄酒莊發展較快,對地方休閑旅游等服務業拉動作用明顯;業外資本給葡萄酒產業發展帶來活力,促進中國葡萄酒產業繁榮發展。2014年,中國成為世界第五大葡萄酒消費國,未來10年內有望躋身世界三大葡萄酒消費國之列。
二、中國葡萄酒產業面臨的危機
與國外相比,中國葡萄酒產業在突飛猛進發展的同時,也暴露出許多令人擔憂的危機,制約著中國葡萄酒產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筆者分析總結認為,中國葡萄酒產業主要存在以下六大危機:
1、 產業管理危機。葡萄酒產業管理與其他食品行業一樣,存在多頭管理的情況,如種植有農業和林業部門,生產管理有質檢和工信部門,流通有工商和商務部門,消費有衛生和食品藥品監督部門等,這些部門都承擔著國家賦予的行政管理職能。葡萄酒產業涉及一二三產,目前急需要統一的葡萄酒管理機構有效地承擔起對葡萄酒產業鏈條的管理職能。雖然近兩年情況有所好轉,一些產區地方政府成立了葡萄酒管理機構,但總體狀況依舊不盡人意。在已經成立的葡萄酒行業管理機構的地方,由于不是行政序列,大都是政府的一個事業單位,基本是承擔組織協調、招商引資和行業把關的職能,缺乏有效的行政管理職能和政策支撐,處于比較尷尬的地位。產業管理的缺位,對全產業的產區區劃、產業政策、科學研究等工作都產生了影響,制約了葡萄酒產業的發展。同樣,也造成了釀酒葡萄種植不能享受與其他農產品同等優惠條件,也不能享受國家退耕還林的優惠政策,這樣不利于釀酒葡萄種植和葡萄酒產業的發展。
2、釀酒原料危機。我國葡萄酒泰斗郭其昌一直強調,“葡萄酒質量的好壞,先天在原料,后天在工藝”。由此可知原料對于葡萄酒的重要性。我國釀酒葡萄種植由于缺乏統一的規劃和有效引導,存在著在非適宜地區種植或適宜地區種植非適宜品種的情況,基地規模、栽種架式及管理模式等方面,已經遠遠不能適應我國葡萄酒產業發展的需要,嚴重制約我國葡萄酒產業的發展。主要表現:一是釀酒葡萄苗木品種混雜老化,優質釀酒葡萄苗木選育、研發等科研工作嚴重滯后,特別是大多還是扦插苗木,抵御根瘤蚜病毒的能力較差;二是釀酒葡萄品種過于單一,紅色品種中超過60%為赤霞珠,白色品種中超過70%為霞多麗,尤其是缺乏具有我國地域特色、個性特點的適宜葡萄品種;三是釀酒葡萄種植“重產輕質”的現象比較普遍,不注重科學管理,單純追求產量,忽視葡萄品種的選擇、剪枝方式、種植密度等關乎質量的要求;四是我國的土地政策限制,企業對于基地建設投入比較謹慎,甚至一些企業根本不重視基地建設,靠收購原料加工生產葡萄酒。
3、 產區品牌危機。我們可以耳熟能詳法國波爾多、美國納帕谷、意大利托斯卡納、南非開普敦等著名葡萄酒產區,對產區內的企業品牌卻很少知道,這主要是源于各國政府和行業組織,對產區整體品牌的塑造與推廣不遺余力,每年用于產區品牌宣傳與活動推廣的費用非常高。而我國葡萄酒產業目前形成的十大產區,獲生產許可證的葡萄酒生產企業有近千家左右,但是包括骨干企業在內的很多葡萄酒企業都缺乏樹立和維護當地產區品牌意識,在市場品牌營銷推廣和產品銷售過程中各自為戰,甚至出現互相詆毀中傷,相互惡意降價等不良競爭現象,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一個產區的知名度和美譽度。而各產區政府對產區缺乏統一的科學規劃,對產區品牌維護與推廣重視不夠,也缺乏有力的措施和方法,特別是不重視產區本身的風格特點、產區特性的塑造,這非常不利于產區品牌的形成。
4、文化推廣危機。我國葡萄酒市場之所以能夠飛速發展,一是我國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的提高,人們健康意識和消費觀念的轉變,二是法國、意大利、澳大利亞等葡萄酒新舊世界國家,多年來在中國進行葡萄酒文化推廣而影響發展。先入為主的國外葡萄酒文化推廣模式,影響了中國不斷提升的消費者選購葡萄酒的價值觀,所形成的葡萄酒文化觀念自然是國外葡萄酒文化的復制版。在國內,當前最缺乏對外來葡萄酒文化本土化的研究,缺乏中國風格特色文化的消費理念培育,缺乏與中國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融合的葡萄酒文化,自然更加缺乏消費者對中國葡萄酒產品的認同感與愉悅感。我國葡萄酒文化還缺乏研究與推廣中國葡萄酒的文化人才、市場營銷人才,目前的市場營銷和文化推廣都已經不能適應葡萄酒產業發展的新要求,推廣過程中一張嘴就是法國、澳洲的葡萄酒文化理念等等,而對我國葡萄酒的文化特質和中國大眾消費文化研究不夠,不重視與中國消費者的溝通,勢必使中國葡萄酒文化被洋文化洶涌的大潮所淹沒。
5、自律誠信危機。我國獲得生產許可證的近千家葡萄酒生產企業中,規模以上企業只占25%左右。小型無特色企業比例過大,大中型企業份額偏小。說企業無特色,主要是源于原料無特色、生產無特色、營銷無特色、文化無特色,無特色的結果就是同質化嚴重,同質化帶來的必然是無序的競爭。我們的一些中小型企業長期處于低水平運營狀態,只是加工灌裝或貼牌生產企業,這些企業沒有原料基地,不收購葡萄,不生產原酒,到外地搶購葡萄、購買原酒或進口原酒生產葡萄酒,不重視企業基地建設和基礎研究;有的企業不注重解決釀酒葡萄的農藥殘留殘問題,裝有質量隱患的葡萄酒,食品添加劑超限量標準、超使用范圍濫用,致使食品安全隱患較大;有的企業葡萄酒產品年份造假,葡萄品種和產地標注不實,以及傍名牌、仿名牌等侵犯知識產權行為依然嚴重,誠信體系建設嚴重缺失。這都反映出我國葡萄酒行業及企業自律意識薄弱、安全生產管理不足、規范產業發展任重道遠的局面。
6、進口酒沖擊危機。隨著葡萄酒關稅的降低,我國葡萄酒進口量連續多年以50%的速度增長,且幾乎壟斷了我國葡萄酒高端市場。2010年我國進口葡萄酒同比增長了62.8%,達到創紀錄的30.5萬千升,占我國葡萄酒市場消費量的五分之一。從國內外經濟形勢看,未來幾年,在發達經濟體穩步復蘇和新興經濟體快速增長的帶動下,全球貿易必將穩步回升,我國包括葡萄酒在內的整個酒類產業也必將面臨國外強勢酒文化的滲透,進口酒產品迅猛增加。很多消費者因受多年來媒體對進口葡萄酒的傳播影響,往往由于對國外葡萄酒的質量認同、對國際知名葡萄酒產區的推崇,更傾向于選擇進口葡萄酒。另外,由于歐美國家對葡萄酒產業進行國家補貼,進口葡萄酒比國產葡萄酒的生產成本價格價格相當、甚至低于國內生產成本價格,面對如此現實,對于追求利潤最大化的企業來說,用進口原酒代替基地建設,既迎合了消費者“崇洋”心理,又賺取更大的經營利潤。在中國消費者長期喝灌裝了進口酒的“中國葡萄酒”和原瓶進口的葡萄酒,必將對國產葡萄酒的市場開拓和品牌塑造產生極大地阻礙。這對于中國葡萄酒產業的長遠發展來說,無異于一場潛在的災難。長此以往,進口葡萄酒便會輕而易舉地掌控中國葡萄酒的“命脈”。
三、中國葡萄酒產業發展對策分析
中國葡萄酒產業前景廣闊、潛力巨大。但是,中國葡萄酒產業起步早、發展晚,真正進入發展時期只是近30年以來的事情。面對危機與挑戰,中國葡萄酒產業各方必須積極應對,及時調整戰略,制定應對策略,保證葡萄酒產業的健康發展。
1、科學規劃葡萄酒產業布局??茖W的規劃是葡萄酒產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保證。國家有關部門和各產區政府要按照“因地制宜、布局合理”原則,制定好全國及當地的葡萄酒產業規劃,特別是要充分發揮各地特色資源地理優勢,做好釀酒葡萄原料基地的布局規劃,按照“適地、適種”原則,結合品種、氣候、土壤條件和釀造技術這決定葡萄酒質量的四大要素,科學規劃釀酒葡萄基地建設和釀酒葡萄品種栽培,合理布局基地發展規模和葡萄品種,避免盲目性,真正做深做扎實中國葡萄酒產業發展之“根”。
2、加強標準化原料基地建設。各地方政府或行業組織要積極培育和引進適宜品種,推廣栽培管理新技術,強化技術培訓和各種服務,完善釀酒葡萄病蟲害監測和防治網絡,建立健全葡萄種植管理體系。積極引導企業和農戶按照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標準和操作規程,實行標準化生產。探索市場化基地建設模式,鼓勵各地生產企業自建基地,按照統一標準、統一技術、統一管理、相對集中的原則,進行規?;?、規范化的原料基地建設,形成一批具有原料生產、加工制造、銷售推廣一體化的葡萄酒企業,實現產業可持續發展和提高市場競爭力的基礎。引導企業逐步提高葡萄收購價格,形成農民、企業與財政三方共贏的利益聯接機制,實現基地建設與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有效結合。
3、積極實施品牌引領戰略。各地要把地方龍頭骨干企業作為葡萄酒產業化的核心來培育,加大扶持力度,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通過龍頭帶動,把當地葡萄酒產業的規模做大、質量做優、品牌做精。同時,要堅持產區品牌與產品品牌共同運作原則,充分利用媒體、網絡和全國性、專業性節會時機,組織產區當地優秀企業采取統一產區標志、統一對外宣傳、統一組團參展等措施,大力推介產區品牌整體形象。要進一步加強葡萄酒地理標志產品保護,推廣葡萄酒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切實提升各葡萄酒產區的核心競爭力,打造葡萄酒產區整體品牌。
4、強化科研技術標準工作。各地要充分發揮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作用和政府的引導推動作用,扶持重點企業加快建立和完善以企業技術中心為主體的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在產品研發上要加大結構調整力度,注重開發既具產區共性、又具各自企業個性的特色產品,實現葡萄酒產品風格多樣化,重點發展高中檔葡萄酒和佐餐葡萄酒,推動中國葡萄酒和區域葡萄酒產品的質量分級,滿足不同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同時,各地要建立科技人員交流合作機制,加強釀酒葡萄優良品種選育、優質苗木培育、配套栽培技術以及特色釀酒工藝研制等關鍵技術攻關,進行優質葡萄酒的特征風味物質研究、產區優質葡萄酒分級標準制定等工作。不斷加強科研技術人員培訓,培養和提升專業技術人員水平,增強葡萄酒產業持續發展的后勁。
5、培育葡萄酒文化氛圍。各葡萄酒產區要立足當地,與文化、旅游結合,充分挖掘葡萄酒文化內涵,科學規劃葡萄酒旅游線路,引導游客積極參與葡萄酒文化旅游項目。支持葡萄酒企業結合自身產品特性和地域文化,開展以葡萄酒為主題的會所經營、酒莊式直銷及倉儲消費等推廣方式,營造葡萄酒文化氛圍。引導葡萄酒服務企業開發、經營具有個性風格、造型獨特、便于攜帶的葡萄酒禮品。另外,各地要結合實際,開發建設具有特色的葡萄酒文化廣場、葡萄酒購物街區、葡萄酒景觀道路、葡萄酒文化旅游網絡平臺,帶動當地旅游、餐飲、購物等服務業發展。通過各類媒體向消費者傳播營養健康理念,普及葡萄酒知識,傳播葡萄酒文化,增強對葡萄酒的認同感和消費觀,形成濃郁的葡萄酒消費氛圍。
6、著力完善葡萄酒產業鏈條。各地要圍繞提升葡萄酒生產能力和產品質量,有針對性的發展相關配套企業,推動當地葡萄酒產業鏈橫向拉寬、縱向加深,做長做強產業鏈,較快形成規模效益。要支持葡萄酒生產企業與相關配套企業建立聯盟,促進相互協調和共同發展。大力發展原輔物料、機械設備、包裝印刷、橡木桶塞等關聯行業,延伸和完善葡萄酒產業鏈條,帶動制瓶業、包裝業、物流運輸業、機械設備制造業等配套行業加快發展。同時,加強葡萄酒皮渣、葡萄籽等副產物的開發,把配套行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緊密結合,最大限度地減少對非再生性資源的消耗,控制包裝廢物的產生,實現葡萄酒產業經濟的循環發展。
7、加大財政金融扶持力度。葡萄酒產業是一二三次產業深度融合的高效產業,對增加財政收入、推動新農村建設、帶動地方休閑旅游業發展,具有積極地促進作用。各產區政府要在財政上設置鼓勵發展葡萄酒產業的專項資金,對基地建設和產區品牌推廣進行補貼;在政策上要將葡萄酒產業納入農業產業化范疇,享受各種涉農優惠政策和項目資金。各地要積極協調葡萄種植用地,支持企業或單位成片開發農村土地,建立規?;?、集約化、標準化的釀酒葡萄基地。各地涉農金融機構也要把葡萄酒產業作為支持“三農”、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重點支持對象,并制定相應的扶持政策。
8、規范葡萄酒生產經營秩序。各葡萄酒產區政府要建立和完善葡萄酒產業發展領導體系和機構設置,明確產業管理職能,規范葡萄酒生產經營秩序,加強葡萄酒市場監管,建立長效的監督檢查機制,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要在全行業全面推進誠信體系建設,建立信用監督和失信懲戒制度,樹立誠信經營、依法辦事的行業風氣,倡導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構建公平有序、合作共贏的市場環境。同時,要建立嚴格的行業準入制度和標準體系,監控原料來源、生產工藝、產品質量、市場流通的過程管理,推行原料及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制度,建立健全葡萄酒質量監督規范,保障和促進中國葡萄酒產業科學有序發展。
四、結語
葡萄酒作為國際通暢型酒種,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與國際間交流的加強,特別是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其興盛是必然的。筆者認為,中國葡萄酒產業發展已經由快速發展期進入戰略轉折期,我們必須居安思危,充分認識存在的危機,積極借鑒國外葡萄酒產業發展的先進經驗,以葡萄原料基地建設為依托,以品牌引領和技術創新為支撐,優化資源配置和品種結構,加大政策資金扶持力度,建立標準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體系,培育具有中國特色的葡萄酒文化,促進中國葡萄酒產業形成較強的市場競爭力,從而提升中國葡萄酒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使中國葡萄酒產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光明網 劉世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