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世界酒精消費量下降相比,中國市場上的酒類消費,除啤酒外,卻呈現上升趨勢。且不說,白酒企業集體呈現量價齊升態勢(水井坊上周最新發布的一季度財報顯示,營收和凈利同比增長分別為32.78%和17.68%,就連一向增長緩慢的黃酒,1-4月規模以上企業銷售收入同比增長6.14%,實現利潤同期增長10.49%。
中國是酒類消費的大國,而高速增長的態勢又在推動進口酒的高速增長。不過,6月5日由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發布的數據顯示:1-4月,我國進口酒總量同比減少34.63%,進口總額同比減少8.68%。其中葡萄酒進口量增長4.82%,進口額減少4.59%,而進口啤酒和進口烈酒則小幅上行。
以上趨勢說明,酒類消費總量的變化,受經濟環境和消費信心的影響最大。但如何重塑酒民的消費信心,使酒類消費市場趨于穩定、健康、可持續發展的狀態,中國酒類市場既有經驗可資借鑒,但也有許多有待反思之處。
在2012—2015年間,中國酒類市場出現了一段相當長的下滑和震蕩的過程(進口酒市場除外),市場消費信心不足,許多名酒廠出現產、銷、利潤全面下滑的現象。但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行業整體呈現的是增速放緩的態勢。筆者姑且理解為消費的群體和場景的重心遷移,帶來了市場購買力的總體變化,名酒廠的市場環境出現震蕩。當市場信心恢復后,名酒品牌的市場出現高速反彈。這一變化或可體現出品牌名酒因為價格因素與競爭品之間出現擠壓式、拉鋸式的增長。但筆者認為,這是消費升級帶來的品牌消費需求的旺盛,換言之,是品牌的力量推動了酒類市場產品結構調整、優化、升級。這一趨勢也或將推動全球酒類產業的優化、升級,假如世界經濟融合度越來越高的話。中國的酒類市場向全球開放,屆時,中國市場或可見證這一趨勢。
而身處國際化競爭越來越激烈的中國市場,中國酒類品牌如何講好品牌故事,鞏固和提升酒民的消費信心,這是國產酒企業必須要直面的問題。
筆者近日走訪古越龍山、西鳳酒、五糧液、沱牌舍得等酒廠,發現國產酒最擅長的莫過于體系宏博的商業敘事。僅以“生態釀酒”為例,它是中國傳統釀酒企業普遍尊崇的理論。筆者從業以來一直致力于報道“生態釀酒”,深知它有四大內涵:一、地域資源型產業優勢,與區域經濟、生態保護、文化深度聯動;二、農產品精深加工產業優勢,成為支撐三農發展的重要產業;三、微生物應用產業優勢,立足生物科技前沿,創建經濟、生態和諧共生融合發展模式;四、文化創意產業優勢,因為生態釀酒的綜合屬性而衍生出的諸如瀘州老窖“天地同釀,人間共生”的企業文化等。
如此宏大敘事的目的,是希望向消費者介紹全面的、可信賴的產品信息。但如何將其轉化成簡約的、消費者容易理解,且能帶來愉悅體驗的要素?如何把營銷的觸角進一步下沉、細化,更加接近酒民的消費場景?這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所以,全球酒類消費總量的下降背后,是國際酒類產業優化調整的開始。盡管經濟環境不穩定,但符合酒民條件的消費者卻在增長。因此,重建酒民的消費信心更重要。(鳳凰酒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