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燕京啤酒在答投資者問時表示對個別不再有存在價值的企業,經過權衡后可能會與地方政府協商后關廠,以使公司整體競爭力不斷增強。同時會通過豐富用工模式、機械代替人工、崗位定員等方式實現減員。
啤酒行業整體產能過剩,關閉一些設備舊不盈利的工廠,可以幫助企業將資源集中在產業鏈上游,向高附加值端和優勢產品上轉移。
燕京啤酒也非第一家關閉工廠的啤酒企業。此前,外資企業中,百威英博去年關閉了舟山工廠和河南新鄉亞洲啤酒廠,嘉士伯過去一年中關閉和處理了中國市場的17家工廠。中資公司方面,華潤啤酒、重慶啤酒等也都曾關閉過虧損的工廠。
其中,重慶啤酒從2015年起陸續關閉多個虧損工廠,從財報看,接連關閉工廠雖然造成2016年銷量同比下降7.87%,但由于大力推進產品高端化戰略,毛利率反而提高到了39.36%。昨日,重慶啤酒又宣布已同意轉讓其在甘肅金山的子公司,后者自2016年5月起便處于停產狀態,重慶啤酒在公告中稱,此次轉讓意在剝離不良資產,在為公司帶來凈現金流入的同時還可節省舊廠每年510萬元的留置費用。
反觀燕京啤酒,從2014年起銷量連年下滑。2016年財報顯示,燕京啤酒營業收入為115.73億元,凈利潤同比銳減46.90%,至3.12億元。作為行業第四,燕京啤酒的營收和凈利潤不到排名前兩位的一半。華潤雪花2016年營業額為286.94億元,凈利潤6.29億元;青島啤酒2016年營收261.06億元,凈利潤10.43億元。
公司奉行“1+3”的品牌策略,即以燕京啤酒為主品牌,龍頭市場以北京為主,副品牌包括惠泉、漓泉、雪鹿,分別以福建、廣西、內蒙古三個市場為基地向外發展。然而,這種多品牌策略未能見效。公開信息顯示,燕京啤酒的全國有48個子公司,市場份額主要集中在廣西、內蒙古和北京地區,其它地區的工廠開工率很低。
而中金公司在研究報告中提出,去年福建地區燕京啤酒在與百威的競爭中處于下風,廣西柳州市場則被藍帶侵蝕,即使在傳統優勢市場燕京啤酒也面臨挑戰。在業績壓力和較高的營運和人力成本影響下,燕京啤酒不得不關閉一些落后的工廠。
在外界看來,燕京啤酒的國企體制是一大硬傷,制約了其在市場競爭中的反應速度,策略調整,在企業并購、新品規劃上也都慢了一拍。隨著今年6月新領導團隊就任,更年輕的管理層開始接手燕京啤酒,輔一上任便提出關廠救業績決策,讓外界對燕京啤酒的未來多了些期待。(鳳凰網酒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