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提的是,借此跳板,啤酒巨頭們在全球市場進行利益博弈中,中國的精釀市場成為重要的紅利戰區。目前,中國已經成為數一數二的啤酒消費大國,相關數據顯示,2011-2016年間,我國啤酒進口量從64203千升快速增長至646384千升;而隨著進口量的快速攀升,進口啤酒的價格在逐年下降,平均單價從2011年的1411.3美元/千升下降至1029.95美元/千升。
但傳統大啤酒企業頻繁的資本介入引起美國精釀酒商協會的不滿。美國精釀酒商協會近期推出“獨立精釀”的標志,旨在方便消費者區別獨立酒廠的精釀啤酒和“工業化”的精釀啤酒。目前全美國有約5300個精釀品牌,只要是符合“精釀啤酒定義”的精釀廠牌都能免費使用這個標志。除聽裝和灌裝啤酒的包裝之外,該標志也會出現在菜單和生啤龍頭上。
在筆者看來,國內精釀啤酒行業依然面臨著行業標準缺失、基礎質量參差不齊等問題。無論是精釀啤酒企業,還是工業啤酒的精釀產品應該在產品的質量上多下功夫,才能生產出品質過硬、被市場認可的產品。標準的制定只能起到基本的規范作用,最重要的還是產品本身是否被市場認可。從這角度思考就不難理解,為何美國精釀酒商協會對于工業啤酒如此充滿敵意。精釀也好,工業也罷,核心在于為消費者提供更安全、更優質的產品,否則都是空談。(劉一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