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籌劃重大資產重組”停牌,已成為皇臺酒業避免再度“*ST”的唯一機會。但業內認為,皇臺酒業如今的舉步維艱與其自身的“內憂”與市場競爭的“外患”有關。即便資產重組成功,也難以解決其根本問題。
虧損面翻倍 資產負債率高
在今年上半年白酒行業一片向好的大環境下,皇臺酒業業績卻持續低迷。而近期遭遇的虛增利潤判罰、催還十年拖欠債務等一系列“麻煩事”,更是令皇臺酒業游走在退市邊緣。
8月1日,預告上半年業績虧損的皇臺酒業發布公告,因涉信披違規、虛增2015年度利潤500萬元,構成虛假陳述,被法院判賠10名投資者2293萬元。
隨后,公司發布半年度業績預告修正公告,賠款金額計入虧損額,凈利潤一項調整為虧損4800萬元至5200萬元,虧損面比上年同期增長155.68%至176.98%,凈資產顯示為負值。而截至今年一季度,皇臺酒業虧損1339.87萬元,凈資產僅為3153.37萬元,資產負債比率高達91.52%。
8月9日,皇臺酒業又因臨時會議召集和召開程序不符合規定,收到深交所發來的監管函。與此同時,皇臺酒業多位董事及高管辭職。
而在此前的7月4日,皇臺酒業發布公告稱,公司在6月29日收到案件《執行通知書》,被責令償還400萬元借款,并負擔案件受理費5.2萬元,申請執行費4.24萬元,而該筆債務已經拖欠將近10年。
負面纏身的皇臺酒業公司也坦承,如果2017年度報告披露的凈資產或凈利潤仍為負值,公司將再次被實施“*ST”(退市風險警示)特別處理。
寄希望于“資產重組”以躲退市
事實上,業績堪憂的皇臺酒業已在退市邊緣掙扎多年?;逝_酒業自2000年8月上市以來,已先后三次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成了名副其實的“僵尸”企業。上市17年來,皇臺酒業從未進行過現金分紅。
伴隨今年上半年虧損及凈資產為負值的消息,皇臺酒業距離再次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僅剩一步之遙。
8月7日,皇臺酒業發布重大資產重組停牌公告;8月11日晚再次發布該事項進展公告,稱“公司與相關各方正積極推進本次重大資產重組事項的各項工作,并就資產重組方案、交易風險等進一步談判和論證”。
“目前重大事項還正在討論中。”皇臺酒業董秘辦相關負責人8月11日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因時間已經到了8月份,此次重組很可能是公司躲過退市風險的唯一機會,但“還是要看重組的情況”。
但業內普遍認為,即使此次重組成功,皇臺酒業內部的問題仍難解決,距離其重振業績、實現復興仍任重道遠。
“內憂”為業績不振主因
今年以來,白酒行業呈現繼續回暖態勢。近日陸續公布的白酒上市公司半年報及預報顯示,大部分酒企實現了業績增長,皇臺酒業成為目前為止唯一預告虧損的酒企。
實際上,皇臺酒業自2000年上市以來,經歷過白酒行業難得的“黃金十年”,業績不但沒有高歌猛進,反而苦苦在盈虧平衡點上掙扎。而多年來,皇臺酒業一直未能采取有效措施扭轉業績頹勢。
談及業績持續堪憂的原因,皇臺酒業表示,酒行業已步入全面調整期,區域性品牌存在產能過剩、庫存壓力大、產品老化等難題,整個行業的絕對市場容量呈下降趨勢,而這一趨勢將長久持續下去。
公開信息還顯示,皇臺酒業股東間曾多次出現動蕩及糾紛,甚至對簿公堂。如,二股東北京皇臺董事曾多次在皇臺董事會上投否決票,皇臺幾次轉型重組也因此受阻。此外,北京皇臺還因皇臺酒業未能按期清償借款事宜,幾次將其告上法庭。
白酒營銷專家肖竹青認為,皇臺的危機來自于內憂和外患。“外患”是指白酒行業的惡性競爭,市場份額向寡頭集中,寡頭跑馬圈地,渠道下沉到縣鄉以后,區域酒廠面臨生存壓力。而股東之間不團結、缺乏人才及缺少提升業績的有效舉措等“內憂”,才是造成皇臺業績持續不振的根本原因。(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