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相關資料檢索,我們了解到中國白酒的酒莊早已有之,其中將近的是茅臺鎮元和·名人酒莊更是在2011年就打出“中國首家私屬醬香型白酒酒莊”。近期中國白酒酒莊最大的新聞應該是字2012年開始啟動的納溪區政府聯合瀘州老窖 開展的“白酒酒莊文化服務綜合標準化試點項目”,并且中國酒業協會2014年成立“中國白酒酒莊聯盟”,其中“龍洄莊園”被稱之為“中國第一酒莊”。伴隨著2017中國酒業協會白酒酒莊酒推介會在上海的召開,于是蘇酒酒莊、國花酒莊(首屈一指的綜合型白酒酒莊)、楊湖酒莊(楊湖酒莊模式)、國井1915酒莊(中國白酒第一莊)、大梁酒莊(中國酒莊第一人)等逐漸出現在公眾視野面前。中國白酒酒莊似乎一夜之間熱鬧起來。
筆者把酒莊分為兩類,一類是是依托的強勢酒企進行本地化白酒釀造產業群的整合推廣的社團模式,譬如“中國白酒酒莊聯盟”(瀘州老窖)與“蘇酒酒莊”(蘇酒集團),另一類是以單個企業出于品牌宣傳、產品經營、消費者體驗為目的自營模式,譬如純粹酒莊(貴州醇)、國花酒莊(花冠)等。前者側重于本地化的白酒生產標準與統一的對外包裝,絕大多數伴有明顯的地方政府身影,往往與本地化旅游業發展(餐飲、娛樂、休閑功能完整)密切相關,更多的是對于本地化白酒特色文化的資源整合,強調娛樂屬性;而后者則是企業出于品牌推廣、產品銷售突破等的現有酒企改造,屬于一般性體驗項目,強調參觀屬性。
其實從本質上說,中國白酒酒莊的歷史源遠流長,可以傳統中國白酒本身“作坊式”的釀造形式就是“現代酒莊”的原型,而每家酒企的“白酒博物館”、“白酒展覽館”、“企業展覽館”廣泛的來說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白酒酒莊的部分功能,所以筆者認為,此輪的中國白酒酒莊熱潮的核心是:中國白酒企業在“新零售”思維下對于消費者教育與產品銷售的“復古行為”,試圖通過企業品牌與產品的“浸入感”、“參與感”氛圍營造完成品牌的人性化與產品的價值化形象塑造。
在這里我們要強調,中國的白酒酒莊發展遠遠不是借鑒所謂國際“紅酒酒莊”成熟經驗的結果,這樣說本身就是對于中國白酒文化不自信的表現,更是對于中國飲酒文化與中國特殊國情的誤解所致。誠然,“波爾多模式”的“酒莊分級制度”助力了法國葡萄酒的國際頂級聲譽,也帶動了法國的葡萄酒產業發展,但是這是在葡萄酒文化已經普及成熟的前提下,而中國傳統白酒文化依然沿襲著中國“權力文化”下的社交、面子文化,本身隨著中國新興人群的飲酒需求多元化、人們健康意識的蘇醒,可以說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所以說兩者無論從飲酒文化基礎、產品物理屬性、飲酒功能等角度都存在著很多的差異。這就給那些試圖通過“限量、私藏、定制、品鑒、陳釀、酒齡”等等單純的營銷概念就能夠完成“酒莊酒”價格背書的行為敲響了警鐘。
考慮到中國白酒的企業分布上呈現出典型的“大分散、小聚集”、經營上“重銷售、輕品牌”、發展上“地域歧視”“經濟階梯化”等特征明顯?;旧现袊破蠓植既珖?,每一個縣少則一家,多則十幾家酒企,同時規模性企業又集中于幾個主要“產區”,而企業之間“同質化競爭”又帶來“價格競爭”,最終導致短期利益至上的“功利主義”“生存主義”盛行,在酒莊酒文化建設方面既難有創新,又掣肘頗多。伴隨著中國白酒消費者升級的趨勢,從而給中國白酒酒莊的發展帶來諸多的不確定因素,必然要“死地而后生”,淘汰一批才能成長一批。
其次針對很多目前的“白酒酒莊”積極開展的“工業旅游”“生態旅游”的形式,筆者認為白酒文化只是其中的小部分,與其說是“酒莊文化”不如說是“旅游文化”,中國白酒的“酒莊文化”只是“釀造文化”。從長遠角度看,“酒莊文化”的銷售屬性與禮品屬性依然占據著核心位置,難以在體驗層面產生強烈的消費者文化認同,中國白酒酒莊的文化下一步的發展應該圍繞著消費者的日常展開更加完整的“飲酒文化”導入,完成從白酒的“種植、加工、品鑒、飲用”等教育工作。這就要求中古白酒企業不僅要加強技術的更新,制造出更加符合消費者口感的產品,而要在文化建設層面加大投入,培養與引入更加專業的文化建設者與創新者,重構中國消費者對于白酒的認知,從而真正的扭轉“以銷代營”的發展模式。
呼應文頭,貴州醇推出“酒莊莊齡酒”,本身是中國白酒酒莊的一次有益嘗試,但是在目前中國白酒發展格局下,由于企業的行業影響力、品牌號召力的局限,必然面臨著“莊齡酒”的消費信任問題,特別是定位與高端的20年、10年兩款產品,可以說在“白酒酒莊”沒有形成清晰界定的情況下,難以發揮產品優勢。
筆者在這里認為,中國“白酒酒莊”的概念,還是應該基于企業自身的創新程度與白酒行業的集體自律才能完成初步的建設,最后祝福中國白酒在2018年有著新的突破。(蔡學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