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于啤酒和紅酒,黃酒和白酒則屬于正宗中國味,承載著歷史和文化。和白酒的全面復蘇相比,黃酒似乎剛剛覺醒,盡管目前還存在一些問題,但顯現出發展后續動力很足。下一步,中國黃酒如何逆流而上,突破地域限制,擴大市場影響力,甚至和白酒并駕齊驅共同打響“中國酒”品牌,是值得期待的。
中國古代,在蒸餾酒尚未出現前,所有酒類都是釀造酒,明代以前的人飲用的酒絕大多數都屬于黃酒范疇。廣為流傳的“青梅煮酒論英雄”,毫無疑問說的就是黃酒,只有黃酒才有煮著喝這一雅致的喝法。“蘭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詩仙李白的一碗琥珀光同樣說的是黃酒在唐代的流行。黃酒在古代的普及和受歡迎程度不亞于今日的白酒,時代的變遷使得人們的社會飲酒習慣發生根本性變化,白酒變成“高富帥”,黃酒從貴族淪為“下里巴人”。自此,黃酒逐漸淡出公眾視線,行業發展緩慢,甚至市場一度縮至江浙滬等傳統消費區域。原因是什么?黃酒行業發展的現狀又如何?
“待挖”的產業潛力
五一期間,記者走訪了河南省正陽縣的一家黃酒經銷商,代理商齊先生告訴記者,店里主要銷售河南南陽產的黃酒,品種很多,但銷量都不大。齊先生深有觸地說,黃酒銷售的季節性很明顯,一般在冬季和春節前后,平?;緵]人來問。隨后,記者在河南省正陽縣較大的酒水超市針對20位顧客進行了隨機采訪,有不少消費者認為,黃酒是中低檔酒,甚至是飲料,沒有檔次,沒有面子; 有多數消費者知道黃酒也是酒,但度數低不像酒,不能盡興,且口味不太好;有部分消費者認為,黃酒是料酒的一種,是用于廚房做菜的。
事實上,經銷商和消費者的反饋已經反映出了當前黃酒發展存在的問題,也給出了黃酒發展的改進思路。對于黃酒,消費者是缺乏認知度的,同時也因為黃酒產業的緩慢發展,盡管市場價值和市場空間很大,但沒有企業愿意拿出大量的資金用于產品宣傳、黃酒飲酒知識和消費群體的引導和培育上。
“有很多消費者對黃酒不夠了解,黃酒在江浙滬一帶的體量接近198個億,而浙江本地的消費量則在60億左右,黃酒可開發的潛力很大。”山東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王賽時談到。
古越龍山紹興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傅建偉也曾指出,目前,黃酒的發展狀況與快速發展的白酒業相比差距依然很大;今后發展不僅要有量的保證,更要有質的保證,提升空間是巨大的。“
但行業若想進步與發展,首先需要正視的就是存在的短板。隨著消費的升級以及人們對健康的訴求,黃酒產業在經歷長期的緩慢發展后逐漸也迎來了產業的復蘇,但若想抓住時代機遇全面振興黃酒產業,最先要解決的還是黃酒發展遺留的瓶頸和困局。
”沉睡“的市場空間
種種跡象表明,2005年開始,黃酒行業表現出了好的發展勢頭。黃酒的區域性消費限制正在被打破,從傳統的江浙滬地區向全國擴展。同時,通過黃酒龍頭企業可以看出黃酒市場的回暖,以古越龍山為例,繼2016年四次提價之后,2018年初再次提價。盡管提價幅度不高,但標志著黃酒價格自2015年探底成功,回升趨勢愈發明朗。
若想尋得發展良策,黃酒行業長期緩慢發展的現狀以及背后的原因依然值得引以為戒。
市場認同度低 黃酒與啤酒、葡萄酒并稱世界三大發酵古酒,和其他酒類相比具有較高的健康功效,盡管在行業的整體規模穩中擴大的背景下,北方部分區域已有黃酒消費基礎,但尚未大范圍形成飲用黃酒的習慣,黃酒消費地區集中在江浙滬皖贛閩等地區,其他地區對黃酒的認同度較低。會稽山在2016年年報中酒與這樣的表述,”黃酒的生產與銷售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主要集中在江蘇、浙江、上海等地。“
領軍企業數量少 領軍企業發展帶動整個行業前進。一個產業的發展離不開領軍企業的帶動,比如白酒行業的茅五劍,這些龍頭在不斷引導市場的消費中,建立新的生活方式,制定行業標準,成為同行的模板。黃酒行業,同樣亟須這樣一個龍頭的出現,給同行們”打個樣“。
品牌及市場形象不佳 長期以來,黃酒價格持續走低,不僅遠不如白酒,甚至不如啤酒和水。除產能過剩及庫存高企外,黃酒給人的形象就不那么”高大上“。古越龍山同樣在2016年年報中表示,”從全行業來看,黃酒產品消費多集中于中端和普通商品,產品結構尚需升級,整體價格有待提高。“
工業化程度不高 中國黃酒行業的生產廠家在700家左右,而當前規模以上生產企業112家。其中,產能超過1億升的有3家,分別是古越龍山、會稽山、金楓酒業。超過5千萬升的有5家,超過1千萬升的有20家。
文化宣傳乏力 黃酒是內涵較為豐富的酒種,無論是從歷史、文化,還是從營養、健康的角度分析,黃酒有許多故事還沒有講出來,在未來的很多年中,黃酒都將處于一個釋放、挖掘潛能的過程中,這就需要黃酒企業做好”文化“這門功課,講好黃酒故事,講給更多人聽。
創新動作不夠 無論是黃酒技藝創新還是渠道銷售創新力度都不夠,在黃酒生產上,對原料及產量上有限制,同時,黃酒發展緩慢與渠道的開發速度脫不開關系。黃酒企業可以在保持傳統的基礎上,加大科技投入,探索新工藝,采用小麥、黏米、玉米、高粱等其他原料,創新黃酒品種,突破原料對產量的限制。同時也可以開發營養型、保健型、功能型等新型酒種,同時,開發多元的渠道模式、加大品牌建設、擴大品牌的影響力。
”覺醒“的企業信心
近年來,隨著社會文明程度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國家對傳統文化的宣揚,人們越來越重視健康飲酒和文明飲酒。盡管目前中國黃酒的發展上存在地域限制、創新缺乏等問題,但作為中國傳統酒種,黃酒未來復蘇和回歸的概率不可謂不大。
據《中國酒業協會黃酒分會2017年工作報告》顯示,隨著新時代的來臨,在2017年中國黃酒產業發展形勢整體向好。對此,中國酒業協會理事長王延才認為,2017年是黃酒產業發展不平凡的一年,應該把2017年定位成黃酒產業開啟新時代、新開端的發展之年,2018年則是黃酒產業的復興之年。
對于黃酒在2017年的發展,王延才給予了充分肯定。盡管當前黃酒行業還沒有出現”震撼人心“的利好因素,但各種潛在的正面因素,一直在不斷地積累。首先是中國黃酒科研取得重大突破。”黃酒綠色釀造關鍵技術與智能化裝備的創制及應用“項目獲得2017年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這是有史以來,黃酒獲得的國家級最高獎項,可謂是通過科研的力量為黃酒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強有力支持。同時在2017年,黃酒飲用舒適度的研究獲得了省部級一等獎,這標志著中國黃酒在產品升級方面又上了一個新臺階,真正抓住了消費者主權時代的發展旋律。
其次,指標增速向好。據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規模以上黃酒企業累計完成銷售收入195.85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3.13%;累計實現利潤總額20.74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13.04%。據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17年黃酒商品累計出口總額0.25億美元,同比增長3.77%;累計出口數量1.53萬千升,同比增長8.03%。數據是最好的例證,由此看出中國黃酒的盈利能力正在增強,這讓黃酒企業看到了希望,信心大增。
三是黃酒全國化趨勢正在形成。長期以來,公眾一直把黃酒行業定位為一個區域化產品。經過多年的努力,目前甘肅、河南、山東、福建、陜西等地黃酒企業實現了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雙豐收,可謂是黃酒產業在全國化發展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可期“的發展前景
2012年,白酒市場吹來了一股”青春“風, 江小白憑借針對年輕消費群的情感營銷,在沒有歷史沉淀的基礎上,做到年銷售額超過2個億,改變了人們對白酒市場的認知,也給黃酒行業帶來新啟示。從2005年至今,經過十多年發展,當下黃酒市場已經迎來了消費升級,未來黃酒營銷是墨守成規還是積極創新?這是擺在黃酒企業面前的選擇題。
然而,從近幾年的黃酒市場表現看,基本還是圍繞黃酒本身做文章,并沒有真正和消費者建立情感上的連接、消費場景依然模糊、黃酒價值提升緩慢。如何做到準確定位消費群體以及建立情感聯系,擴大品牌影響力,是每一家黃酒企業最迫切要解決的問題。
消費升級推動黃酒消費群的年輕化,35歲左右的青年人應該是黃酒核心年輕消費群,他們健康消費理念已經形成,對中國傳統文化、地域文化及傳統生活方式有較高的認同感。同時,年輕群體還有頻繁的社交活動,是酒水消費主力軍,擁有較強的市場帶動力,他們在酒桌上每打開一瓶黃酒,就是在推廣黃酒文化、推廣黃酒品牌。
雖然目前黃酒的消費場合,已經從家庭逐漸走進餐飲市場,但商務宴請、商務小酌等市場并沒有被正在打開,核心市場的消費者對黃酒產品并不陌生,長期僅僅圍繞黃酒的工藝、歷史等做文章,已經無法給市場帶來新的認識。因此,打破黃酒產品價值提升的瓶頸是塑造符合年輕人消費理念的品牌價值,建立與他們進行情感連接的黃酒品牌。比如江小白不說酒只談人,讓目標消費群從喜歡江小白這個品牌開始,然后融入其塑造的生活方式中。
作為傳承至今的古老酒種之一,黃酒不應該這么”慘淡“,應該和白酒一樣具有勃勃的生機,應該是各具特色和充滿希望的。對于中國黃酒的發展之路未來應該如何走,王延才十分關心,更是提出了三大前瞻性希望:一是黃酒企業要對黃酒產品的定位做重點研究,科學做好文化定位與產品層次定位;二是要研究黃酒產品的健康型和營養型,倡導消費者喝黃酒;三是要解放思想,放開思維,鼓勵不同區域,不同特色的黃酒發展,真正實現百花齊放,滿足消費需求。(中國食品報 鄭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