銷售旺季入“寒冬” 看酒企如何理性發展?
12月本是白酒銷售的旺季,可今年卻進入了“寒冬期”。
據報道稱,白酒業的“黃金十年”結束,已是業內共識。去年底,從酒鬼酒塑化劑事件開始,中國白酒行業進入深度調整期。悄然之中,整個白酒行業的銷售量、利潤率和市場途徑等關鍵指標,急速萎縮。
2013年白酒市場的表現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慘淡。高端白酒價格大幅度下滑,產品出現滯銷,高端白酒從賣方市場轉為買方市場,大規模降價給二三線產品銷售造成了壓力,整個白酒行業競爭進入白熱化。
“禁酒令是開啟白酒業調整期的導火索。”中投顧問食品行業研究員梁銘宣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2012年年底,中央軍委發布禁酒令,一時間各地方也紛紛發布禁酒令,白酒尤其是高端白酒的重要消費群體公務需求大幅萎縮。自此,調整期由高端白酒、高端酒企向整個行業蔓延開去。黃金10年內白酒行業的產能急劇擴張、過分挖掘并依賴公務群體是白酒行業進入寒冬的最重要因素。
中商情報網產業研究院食品行業研究員陳天宇也指出,首先是受政策的沖擊,2012年年底中央軍委出臺“禁酒令”、中央“八項規定”、“六項禁令”政策;其次是白酒的質量問題,如塑化劑事件等,讓消費者失去消費信心,白酒業受到重創。
“不過,政策和質量問題只是白酒業陷入寒冬的導火索,真正使白酒陷入嚴冬的是行業的無序競爭和產能嚴重過剩。”陳天宇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由于白酒行業高速發展,10年期間,酒企爭相擴大產能,產能過剩問題突出,白酒行業洗牌加劇。大浪淘沙、適者生存的游戲規則正在白酒行業上演。
據統計數據顯示,國內白酒產量在2012年已達到1150萬噸,營收達到4000億元,遠超“十二五”規劃中提到的2016年產能900萬噸,營收3500億元的規劃。白酒產能過剩已是不爭的事實。
由此可見,白酒業正遭遇“寒冬”。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分析人士認為,2014年還將會是行業進一步分化乃至洗牌的一年。
“從目前來看,白酒行業的寒冬尚未有一點消退的跡象。整個白酒行業依舊有較大的庫存壓力,并且公務需求再次放開的幾率幾乎為零,商務群體、個人群體等新興群體尚未成長起來,所以白酒行業的寒冬將持續較長時間。”梁銘宣也指出,2013年內白酒企業的表現已經呈現出一定的分化態勢,不過也有企業是在透支明年的市場,2014年白酒企業競爭將更加激烈。
那么,今后的白酒產業該如何理性發展?
“事實上,國家早就開始限制三公消費,酒企應該及早認識到過分依賴公務群體的嚴重后果,酒企應該從中吸取教訓。”梁銘宣指出,酒企應該具有長遠的戰略眼光,不應自恃自身的產品和品牌優勢而無視市場改變,未來更應該以市場需求為產品研發和產量的基礎。
陳天宇則建議,白酒企業想要回歸理性發展,先給產業一個客觀、準確的定位,將大眾群體作為主要的消費群體;嚴格把控白酒的質量,恢復消費者對白酒的消費信心;重視經銷商體系,平衡高中低端產品的比例;這次白酒行業的洗牌必然會持續很久,各大酒企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中國產經新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