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筆者在和行業一些朋友聊天時發現,今年大家的生意普遍不好。很多酒商業績甚至較去年同期下滑。
從2013年開始,在低谷中熬了四五年的葡萄酒行業,難道在2018年又遇到一個不確定的年份?
這種現象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的?所謂“消費疲軟”會不會成為未來常態?我們葡萄酒商又該如何應對?
“量大的不賺錢,賺錢的不走量”
成都一位主打團購的酒商稱:“今年前5個月的銷量較去年下滑20%,感覺身邊的一些團購客戶消費欲望越來越低。而且一些利潤高的產品不那么好推了??蛻糸_始指認一些知名品牌,往往又是利潤非常薄的產品。”
另外一位不愿意透露名字的全渠道經銷商稱:“我們公司既有國產葡萄酒也有進口葡萄酒,既有知名品牌也有一些非知名品牌,總歸是量大的不賺錢,賺錢的不走量。”
“消費者不知道去哪里找了,政務消費這個板塊管得越來越嚴,商務消費整體也在降低頻率和檔次,大眾消費特別是年輕人消費好像也沒有跟上。”這位經銷商稱。
是“消費疲軟”還是市場轉型的陣痛?
一位業內人士的分析似乎一針見血:央行公布2018年4月單月居民存款儲蓄減少1.32萬億元,老百姓的錢全部房地產吸走了,政務消費對酒的管制越來越嚴格,誰來掏錢喝酒?不僅僅是葡萄酒酒這個板塊下滑,餐飲也很冷淡。
也有人分析:葡萄酒的碎片化格局也沖擊了整個行業,每年也有退出市場的酒商,但是進入葡萄酒領域的人更多,都以為葡萄酒是暴利行業,進來才發現也并非如此。但是團購客戶卻始終只有這么多,爭搶的人多了,大家生意都不好做。
還有人稱:是因為受人口老齡化影響,有消費能力的年輕人在減少,而且年輕人的各種生活壓力很大,在必需品和非必需品之間,肯定會偏向必需品。
是的,看上去不確定因素很多,身邊大環境也并不是那么美好。但是別忘了,并非所有的酒商都在下滑,也有一部分酒商在轉型后活得很滋潤。
顛覆過去的自己,才能成就未來的領袖
WBO在走訪市場中發現,也有很多經典案例。
比如,張裕解百納在一些城市的代理商,就開始轉變理念,主動去梳理煙酒店終端,去營造葡萄酒動銷氛圍,去服務這些終端的團購客戶,導致一些代理商增長一倍以上。
比如,一些曾經以客情為主、并不重視葡萄酒品類搭配的團購經銷商,轉變成為以“專業品鑒活動+專業品類設置”來帶動團購消費,用最專業的團隊和服務,讓大家的消費更加透明。這部分團購商也回到快速增長的區間,而且掌握了越來越多的團購客戶資源。
比如,像“天鵝莊”這樣的進口葡萄酒品牌,采取一種全新的、顛覆式的品牌打造理念,殺出重圍,每年都在保持高速增長。
比如,主打新零售的酒水食品運營商“魔盒”,開始融入更多的科技元素,用更便捷和人性化方式,去對接當代年輕人,一面世就受到市場的認可。
只有顛覆過去的自己,才能成就未來的領袖。(葡萄酒商業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