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開始的白酒行業調整,有兩個典型特征:一是銷售數量和銷售收入向主流品牌核心大單品集中;二是“價格品牌化”,也就是消費者購買前先選定價格,選定價格的同時基本上也選定了品牌,比如900元/瓶的茅臺、600元/瓶的五糧液。
2015年上市公司年報中的高端名酒增長,背后是以諸多地產白酒高端市場退出為代價的。難道地產白酒只能退出高端、一步步被邊緣化到中低端嗎?
在中國酒業協會名酒收藏委員會的年會上,宋書玉秘書長《發現老酒價值》的主題報告清楚闡述了:老酒的價值,首先在于文化價值,一瓶老酒有可能是一段記憶、有可能有一個故事;其次在于飲用價值,酒是陳的香造就了不同于其他藏品(郵票、古玩等)的實際使用價值;第三在于金融價值,也就是對沖貨幣貶值、抗通貨膨脹的保值增值功能。
但是,當下老酒市場主要關注的還是“民間收藏老酒”。主要體現為四個特點:
第一,老酒是從過去到現在的;第二,一個品牌一個年份的老酒當年是沒有限量的,現在也很難掌握社會存量;第三,老酒經手的環節很多;第四,“保真保質”需要廠家和第三方的背書。
那么,為什么白酒廠不能通過“瓶貯廠藏”為將來的市場、將來的需求準備好老酒呢?照我看來,這樣對應的四個特點就可以是:
第一,老酒是從現在到將來的;第二,一個品牌一個年份的老酒是限量的,在發售控制中也是很容易掌握存量的;第三,老酒經手的環節可以很少很短;第四,全程可溯源,當然可以“保真保質”。
目前,名酒收藏委員會已經在推進四大名酒、八大名酒的“壇貯、瓶貯、廠藏”了。但個人認為這也適合于地產酒:
首先,地產白酒廠對協會支持的需求更大,因為地產白酒廠數量眾多、地產白酒品牌高端化很難;
其次,“真實年份”是地產白酒高端產品價值構建的核心點,過去的慣用伎倆起個新品牌名稱、造個新產品概念、編個老年份代碼......,說實話,消費者都被我們忽悠怕啦,只有老老實實的把酒裝瓶廠藏并傳播到位,才能讓消費者認知、認同產品價值,也就是“貴”的理由;
第三, “瓶貯廠藏老酒”應該是地產白酒高端化的重要戰略,也是高端產品價值構建的有效路徑,在這方面,由于名酒品牌強、溢價能力強,反而做這個事情的意愿不強。
那么,地產白酒如何通過“瓶貯廠藏”實現產品高端化呢?我認為可以按五步法來走:
第一步是“研究好賣家、藏家、玩家”。
第二步是“做好產品,好產品是產業鏈起點”。
第三步是“年度限量版產品”。在中國酒業協會、公證處和當地電視臺的監督、公證下,將新釀的酒或經過中國酒業協會認定年份的純糧固態酒裝瓶窖藏、逐瓶編號、分批窖藏。
第四步是“酒品資產證券化”。通過酒類交易平臺,酒廠為發行會員,以發行價格定向發行給指定經銷商90%+中簽發行給其他投資者10%,并承諾對其他投資者一個月內溢價50%回購、定向發行部分不回購,這相當于幫經銷商樹立了一個線上價格標桿、給了經銷商大概出廠價50%的市場支持、讓經銷商之間的限額調貨和出貨套現方便性。
第五步是“量價平衡稀缺性”。瓶貯廠藏的酒,要控制住年度發售數量并公告,從而建立隨時間逐年漲價的機制,如第一年的基準價為N元/500ml,那么陳藏1年后為N元/500ml*115%,以此逐年加價15%。(呂咸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