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酒企業旺季銷量下滑
日前,擁有“雪花”品牌的華潤啤酒發布了半年業績,2016上半年公司營業額達到152.13億元,同期下降1.8%。4-6月期間,根據華潤啤酒未經審計經營數據,其啤酒銷售量347萬千升,同比下降3.6%,實現營業額83.6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4.6%。除了華潤之外,其他品牌的銷量也同樣差強人意。
7月底,百威英博發布2016半年報,其中國市場總銷量381.42萬千升,較去年同期的387.45萬千升下降了1.8%,其中第二季度中國市場銷量下滑了2.3%。另一啤酒巨頭嘉士伯的銷量情況更加慘淡,在經歷了旗下資產重組以及關廠等一系列事件之后,其在國內的銷量下降了8%,“比行業平均表現更差。”
行業巨頭們的表現也反映了國內整個啤酒市場的態勢。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6年5月,中國啤酒行業產量425.1萬千升,同比減少5.2%;2016年6月,中國啤酒行業產量480.7萬千升,同比減少3.6%。而在2016年1-5月,中國啤酒行業累計產量1769.7萬千升,而去年的這一數據為1944.0萬千升,這意味著,今年前五個月中國啤酒行業已減產174.3萬千升,同比減少4.2%。
天氣成下滑重要因素
實際上,啤酒行業從2014年下半年開始就出現了下滑趨勢。在2015年,啤酒業持續了24年的增長勢頭也戛然而止。而從2016年上半年啤酒企業生產情況來看,全年的銷售情況也不容樂觀。對于銷量下滑的原因,不少企業將原因歸結于天氣原因。華潤集團在半年報中就表示,“2016年第二季度長江中下游及南方部分地區出現洪水災害,繼續對啤酒行業帶來壓力。”
中國品牌研究院食品飲料行業研究員朱丹蓬則認為,造成啤酒行業產銷量不斷下滑、企業陷入困境的因素,除了與近年夏季我國不少地區氣溫偏低雨天較多有關之外,國內消費人群以及消費結構的升級也影響了啤酒市場的走勢。隨著消費者的觀念從基礎性需求過渡到對高生活品質的追求,對產品的追求也從量和飽轉到了對品質的追求,這就導致占市場主體地位的低端啤酒產品需求下滑嚴重。
消費由增量轉為增質
雖然啤酒行業連續兩年產銷量下滑,中國啤酒的消費量卻仍位居全球第一,并遠遠拋離第二、三、四名,但國內啤酒企業的競爭仍以拼量為主,中低端產品競爭尤為激烈,利潤比較低。而根據相關研究,啤酒消費正在由增量階段轉為增質階段,差異化、低濃度、高品質啤酒成消費升級趨勢。
進口啤酒等高端啤酒銷量出現大跨步式的增長正是這種轉變的體現。2014年,我國進口啤酒量十幾年來首次超過出口啤酒量。而在今年1-5月,中國進口啤酒數量同比增長36.2%。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去年我國進口啤酒53.83萬千升,同比大幅上升59.2%。
盡管進口啤酒近年來增長迅速,但一些業內專家表示,進口啤酒增長空間有限,未來國內市場還是會以本地化產品為主導。與進口啤酒相比,國產啤酒在新鮮度、價格、品牌認知度和市場覆蓋率等方面有很大的優勢。但在品種、口味、品質等方面,國產啤酒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企業只有隨著消費者消費檔次的提升不斷換擋加速,才能滿足日益多元化的消費需求,避免“悲秋”的出現。(濟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