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酒吹響復興“集結號”

曾經,湘酒一度輝煌,在三湘大地引領風騷。然而,新世紀以來,湘酒卻敵不過川酒、黔酒、皖酒、鄂酒等的強烈攻勢,痛失大半江山。在擠壓式競爭下,湘酒能否打贏一場“保衛戰”?
在9月11日舉行的2016中國食品餐飲博覽會“湘酒發展高峰論壇”上,經濟學家、酒業戰略專家以及湘酒品牌商吹響了“振興湘酒、共贏未來”的集結號。
誰動了湘酒的“奶酪”
“湖南是白酒消費大省,2015年全省酒類社會零售總額達380億元,白酒零售總額約270億元。”酒鬼酒公司副總經理李明告訴記者,在近300億元的白酒市場份額中,超過70%的份額被外來品牌占據,湘酒占比已不足30%。
從2003年始,隨著民眾消費實力提升,中國白酒產業開始步入“十年黃金”發展期,茅臺(600519,股吧)、五糧液(000858,股吧)、瀘州老窖(000568,股吧)、汾酒、古井貢等名優企業高速發展,并涌現了洋河、郎酒等白酒新貴。而曾經進入中國白酒第一梯隊的湘酒卻停滯不前,企業發展幾經挫折,不斷被后起之秀超越。“目前,湘酒的產銷能力已整體下滑到全國第三、四梯隊。”李明說。
有數據顯示:以五糧液、瀘州老窖為代表的川酒,在湖南白酒市場占比已達三成;以茅臺、習酒、酒中酒霸為代表的黔酒,在湖南白酒市場占比約兩成;鄂酒、贛酒、陜酒、蘇酒、皖酒以及其他外來品牌,在湖南白酒市場占比約兩成,其中,洋河、古井貢、西鳳、白云邊、稻花香等是其中佼佼者。
“我們在贊譽湖南市場"開放性"、湖湘文化"包容性"的同時,也應清醒地認識到,湘酒"保衛戰"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緩。”
為何湘酒痛失本土市場
“湖南白酒市場格局的形成,與所處地理位置密切相關。”與會業內人士認為,在湘酒周邊,既有川、黔打造的白酒“金三角”名酒帶,強勢聯盟向外擴張;又有深耕本土市場向外延伸的鄂酒、贛酒等。湖南在白酒產區概念上被“孤立”,而地理位置上則成為周邊品牌向外拓展的首選之地。
“湖南白酒市場的開放性太強了。”省酒業協會會長劉維平指出,不論是全國性白酒品牌,還是外來區域性白酒品牌,都無一例外把湖南作為省外重點市場求量的基石;因為“誰都可以進入”,很多貼牌白酒產品也將湖南看作滲透首選地;湘酒市場素以小計量白酒聞名,也成了眾多外來小酒的必爭之地。
正是不斷涌入的外來品牌,讓湘酒企業的整體市場份額被劇烈擠壓。
酒鬼酒公司副總經理李明表示,近年白酒產業集中度快速提升,也是湘酒難占據本土市場的原因之一:2015年全國白酒行業前三名茅臺、五糧液、洋河股份(002304,股吧)凈利潤217億,占行業凈利潤的49.6%;白酒產量最高的四川省近5年產量占全國總產量比例保持在25%至30%之間,“產能、效益正在向名優品牌和白酒大省集中,地域優勢和品牌優勢不斷集中,給湘酒發展帶來很大壓力。”
湘酒復興任重道遠
“復興”,意味著既要收復本土份額,還要“走出去”拓展市場。
省酒業協會會長劉維平告訴記者,酒不是一般商品,它與歷史和文化緊密相連:歷史上,湖南誕生過20多種名酒,比如武陵酒、德山酒、湘窖、瀏陽河酒、白沙液等;文化上,湘酒文化是湖湘文化的一個分支,源遠流長,光彩奪目,晉代文學家謝惠連寫過“飲湘美之醇酵”,詩圣杜甫留下“夜醉長沙酒,曉行湘水春”。“有悠久歷史,有文化品位,湘酒具有"復興"潛力。”
劉維平調研發現,湘酒“復興”的現實困境,是企業實力不夠,“走出去”拓展市場欲望不強。
“目前,酒鬼酒、武陵酒、湘窖、金六福等湘酒品牌都在通過各種調整加速發展,華澤下轄湘窖、中糧接手酒鬼、聯想入主武陵,幾大本土傳統名酒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劉維平認為,這有助于湘酒重新打好湖南市場基礎。
而對于“走出去”,劉維平提出,湘酒企業各自為戰,缺乏交流,沒有凝聚力,導致勢單力薄,“必須抱團,形成合力,在重點加強湖南市場建設基礎上,進一步加深全國重點市場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