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收購金威,啤酒行業打響收官戰
事件回顧:
華潤雪花以53.84億元
巨資收購金威啤酒
2013年2月5日晚間,華潤雪花母公司華潤創業(00291,HK)發布公告稱,華潤雪花已與金威啤酒達成協議,以約53.84億元的代價收購金威啤酒的啤酒生產、分銷和銷售業務,包括7家啤酒釀造廠資產及債務。
據了解,金威啤酒擁有145萬千升的綜合啤酒生產能力以及廣闊的市場,其巨大的身軀,無論并入誰的陣營,都將對中國啤酒行業的格局產生重大影響。自身陷“收購戰”以來,其耀眼的身家,曾先后吸引了燕京啤酒、華潤雪花、百威英博、珠江啤酒等行業巨頭參與競購。行業也一度風傳,燕京啤酒將是金威啤酒的接盤者。但是,最終雙方在價格上出現了爭議,分道揚鑣。而實力更加雄厚的華潤雪花,卻在這一時機出現,一舉將金威納入彀中。
除了雪花收購金威之外,2013年年底,世界級啤酒巨頭嘉士伯“要約收購”重慶啤酒也正式進入“倒計時”。去年12月4日,要約收購基本結束,重啤集團正式退出重慶啤酒,嘉士伯基本完成了對重慶啤酒的絕對控制,預計股權控制最多將達到60%。去年12月31日,嘉士伯再以15.6億元人民幣收購重慶啤酒集團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在嘉士伯收購價近14億丹麥克朗的手筆下,擁有8個釀酒廠,分布在江蘇、安徽和浙江三省,產能約12億升的中國重慶啤酒已成昨日歷史。
昔日珠三角霸主和西南啤酒巨頭相繼被整合收編,這是啤酒行業2013年發生的兩宗大收購案,而隨著大面積的并購整合接近尾聲,中國啤酒行業也開始打響并購收官之戰。
事件背后:
并購是中國啤酒行業
發展的典型模式
從產量上計,在華潤雪花收購金威啤酒之前,廣東啤酒市場排名大致為:珠江啤酒、青島啤酒、金威啤酒、百威啤酒和燕京啤酒。其中,珠江啤酒產量為121.2萬千升,占廣東市場的28.94%;青島啤酒產量為97.8萬千升,占比23.35%;金威、百威、燕京產量分別為57萬千升、41.8萬千升及33.3萬千升;華潤雪花廣東的產量為30萬千升。
而當金威發布“賣身”消息后,行業巨頭們蠢蠢欲動。金威啤酒的“歸宿”將大大影響廣東啤酒市場的格局:若珠江啤酒拿下金威啤酒,就可牢牢占據廣東龍頭地位;若青島啤酒成功,廣東地區的霸主地位將無可撼動;假如百威英博得手,那么其將超越青島啤酒拿下廣東市場的第二席位;如果被華潤雪花收購,其將獲得與青島啤酒在廣東叫板的資格。
最后的結果是,青島啤酒率先退出,百威英博戰略相左,珠江啤酒有心無力,燕京啤酒談價不成,華潤雪花將其拿下。
交易完成后,華潤雪花母公司華潤創業的啤酒產能將由2012年底的超過1700萬千升增至超過1845萬千升,同時也確保了自己進入華南前三的位置。
如何看待這場收購?
從行業性質來看,在中國酒業中,啤酒行業一直是行業集中程度最高的行業之一,近幾年,市場競爭和行業整合的加速,我國啤酒行業集中度已經非常高。時至今日,以青島、雪花、百威、燕京為代表的四大巨頭,已經形成了非常明顯的品牌優勢。
有業內人士據此分析說,并購整編是啤酒企業提升利潤率的重要砝碼,其未來的增長空間,還有來自行業集中度提升后的企業利潤率的提高,其中龍頭企業將是最大的受益者。
材料顯示,從中國啤酒的發展歷史分析,在過去的近20年內,啤酒行業一直在不斷上演著“并購”。從1994年開始,中國啤酒就開始發生結構性變化,業內外資本開始上演一個又一個的的“并購游戲”,甚至連象征中國民族啤酒業振興的“青島啤酒”,也一次次以“并購”為主要手段,加入“資本戰”中,伴隨青島啤酒左右的還有華潤集團和燕京啤酒,他們共同將啤酒行業的“資本并購戰”延續到今天。
并購擴大了龍頭企業的產業。在雪花收購金威一案中,華潤集團成功獲得了一個頗具規?;A的制造業設施,同時,還有一個被認可的“金威”品牌和地理覆蓋范圍遍布中國的分銷網絡。
而嘉士伯通過此番收購重慶啤酒,一舉將觸角直接延伸至東部市場,迅速實現其在中國的戰略布局。再者,嘉士伯憑借收購,無疑也將西南地區市場牢牢抓在手中。
除了行業龍頭企業效應日漸明顯之外,并購還提高了啤酒行業的集中度。盡管市場競爭優勝劣汰,導致一些中小型啤酒廠退出,但資本并購無疑可以加速啤酒行業的集中。行業集中度的提高,使中國啤酒行業的整體競爭力水平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本土啤酒企業在規模和資本競爭力方面,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強勢啤酒品牌在全國市場或者區域市場的滲透力加強。
行業影響:
優質并購資源逐漸減少,
行業打響收官之戰
從2011年來看,啤酒巨頭的并購戰也打得十分火熱。華潤雪花在2011年接連收購河南奧克、藍牌,整合江蘇三泰,收購遼寧兩廠,與貴州茅臺啤酒達成戰略合作,全資控股西湖啤酒;青島啤酒成功并購廣東韶關活力啤酒;百威英博并購大連大雪、河南維雪。中國酒業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四大啤酒集團兼并收購企業數量為12個。
到了2012年,相比2011年啤酒行業并購之爭的熱鬧,僅從數量上看,已經遠遠不如。整個行業全年的大事,僅僅圍繞金威“賣身”和“金威要賣給誰”而展開。
啤酒營銷專家方剛也承認,啤酒行業的過去20年,就是以并購為主題的歷程。沒有哪一年中不發生幾次甚至幾十次的并購案例,唯獨2012年,這項數據為零。“這一年開始,行業并購的風聲吹得很緊。金威賣身也算是轟轟烈烈,比武招親的招牌打了很長時間,但在2012年度沒有結果”。
到了2013年,盡管“收購”一詞也在始終貫穿全年,但并購數量在減少,也是行業的共識??v觀全年,除了雪花收購金威,嘉士伯全面收購重慶啤酒之外,行業領軍企業青島啤酒在2013年,收購了石家莊嘉禾啤酒50%的股權,并整合嘉禾啤酒的市場網絡。同時,青島啤酒又與新鐘樓啤酒合作暨年產60萬千升啤酒項目合作成功簽約。青島啤酒整合了具有64年歷史的新鐘樓啤酒品牌和市場網絡,并在張家口市宣化區投資、新建60萬千升啤酒項目,一期工程20萬千升,投資額4億元。
并購案減少的一個重要因素是,隨著行業集中度越來越高,如金威啤酒、重慶啤酒這樣擁有超過百萬噸產能的優質收購對象已經不多。近十幾年來的集約化產業整合發展,導致啤酒企業數量逐年減少,行業資源不斷向優勢企業和品牌集中。而隨著華潤雪花、青島啤酒、燕京啤酒、百威啤酒四大巨頭的不斷擴張,優勢資源更在不斷減少,啤酒行業的并購價格也一路“水漲船高”。臨近收官,企業無論建廠還是收購都變得越發謹慎。
區域啤酒品牌的命運也值得關注,在行業四大巨頭的圍攻之下,區域啤酒品牌來自業績虧空的壓力變得毫無招架之力,市場份額、銷量、業績均不可避免出現下滑。而隨著產業格局的定型,區域品牌的生存空間也會越來越小。
產業格局定型之下,經過上一輪兼并重組潮流,華潤雪花、青島啤酒、百威英博、燕京啤酒四大巨頭發展迅速,已經基本完成全國布局,其對峙之勢日漸清晰。
從當前來看,這四家啤酒巨頭:一組是雪花啤酒和青島啤酒,目前兩者的市場占有率分別為20%和16%,有4%的差距,而青島啤酒的追趕步伐在逐漸加大。另一組則是百威英博、燕京啤酒,市場占有率分別為12%和11%,二者間僅有1%的差距,而今年以來,燕京啤酒增發擴產劍指百威英博,試圖通過全國布局,以重回行業第三的位置。
其次,還有嘉士伯。作為外資品牌,嘉士伯在高端產品領域占據一定的優勢,但其并不滿足于高端產品領域,已經布局中低端市場,未來將以完整的產品結構對其他對手形成強有力的競爭。
而未來,隨著行業寡頭日趨成熟,品牌、品質層面的軟實力競爭,將逐漸取代此前資本、渠道上的大刀闊斧,成為決定啤酒行業收官戰局的關鍵因素。(華夏酒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