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權崛起,不只電商有機會
“雙十一”給我的第一感受,不是電商有多牛,而是這個行業正在進入到商權崛起的歷史階段。
簡單地說,就是白酒產業鏈原來由生產商主導的體系開始被挑戰,新生的商業力量將參與到產業鏈條的組織和分配當中,甚至成為新的主導者。在這個過程中,產業鏈原有的運營規則被打破,利潤被重新分配。
在以營銷為核心競爭力的行業中,只要供過于求的情形持續出現,商權崛起的情況就會發生。比如2000-2008年的家電行業和1994-2005年的啤酒行業。2000年后,當家電行業進入微創新時代,服務變成了家電經營基礎條件,于是,國美蘇寧通過反復的價格戰奪取了產業鏈控制權。而從1994年開始的啤酒并購整合過程中,啤酒巨頭主動轉變角色,不再是單一的生產商,而轉型為以資本為后盾的品牌運營商。這兩個行業的案例研究,可以參考《酒業總裁參考》2013年第四期《整合者》。
早在2012年《酒業總裁參考》第三期雜志《生死通路》中,我們就預感到了白酒行業的商權崛起——原來由生產商主導的白酒產業鏈體系受到挑戰、逐步消解,并由新生商業力量來主導產業鏈條的組織和分配。
歸結起來一句話,白酒產業鏈運營方式將發生改變,產業鏈上利潤將重新分配。白酒產業鏈上,有的環節利潤占比提升,有的環節下降,還有的環節會出局,總體方向,則是商業環節將擁有更大的博弈力量。
首先,隨著信息透明度提升,消費者越來越難為一個經過層層盤剝后的商品買單。他們會去尋找新興的購物方式和購物體驗,這客觀上為商權崛起提供了基礎。
其次,從宏觀環境看,產能過剩、消費縮減的情況同時發生,讓環境壓力倍增??拷M者的終端和渠道,更容易獲得消費者授權。
第三,白酒品牌的競爭,已經是全通路鏈條的比拼。這種競爭不僅取決于鏈條中某個企業的優勢,更重要的是整個通路鏈條的效率和服務能力。從這個角度講,強化通路成員的能力,是通路競爭的客觀要求。
第四,渠道碎片化又進一步強化了商的價值。碎片化的實質,是白酒消費者群體的分散與分離,這對通路提出了更專業、更精細的要求。這種情形之下,企業必須轉變思路,從掌控渠道轉化為經營渠道,讓渡部分利益,真正與經銷商們建立“長期戰略合作伙伴關系”。
總的說來,在經濟增長放緩、消費不振的大背景下,行業整體供過于求的壓力被放大,廠家逐漸被動,終端和渠道成員一改以往被安排、全面迎合廠家的狀態,抓住各種機會挑戰廠家的話語權。這是才剛剛開始,電商們在此趨勢之下先行出位,抓住“雙十一”大大地秀了一把。
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大打價格戰就能成就酒類產業鏈新主導者。恰好相反,在我看來,在白酒行業,通過破壞價格來建立服務品牌是危險的,甚至緣木求魚。關于這個問題,我將在下一期和大家探討。(糖酒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