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漏了這三個關鍵點!
“白酒行業進入深度調整”這樣的話題在現今的各種信息渠道中都早已屢見不鮮,“調整期”這個詞一度成為廠家和經銷商之間熱議的話題,同時也屢屢被用作白酒銷售情況低迷的理由。
隨著一批又一批的企業在調整期內變成被歷史車輪碾過的殉道者,更多的酒企開始意識到“調整期”的說法不是虛張聲勢,并開始為自身的處境而忐忑不安。到底什么樣的企業會被淘汰?暫時勉強存留下來的企業又該怎樣做才能避免重蹈覆轍?為了解答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貴州大學食品科學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吳天祥教授,聽他講解了對這次調整的理解與看法。
淘汰是市場規律
記者:吳教授,從白酒行業正式進入調整期以來,至今為止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企業遭受淘汰和被并購的結局,您認為這種現象正常嗎,是什么導致了這種狀況?
吳天祥:這種現象很正常,這是市場長期病態因素積累下的必然結果,只有淘汰掉部分企業,市場才能得到完善。
以前一百萬就能開一個白酒銷售公司,而且能隨意貼牌,這已經破壞了合理的市場規則。通過這次調整,那些沒有按照現代科學的理念經營白酒的企業,在實力上也跟不上中央在經濟新常態下的調整步伐,這樣的企業只能被淘汰。他們就好比是白酒市場這條高速公路上出現的拖拉機、摩托車,不僅讓白酒的發展速度和效益上不來,還會給整個市場帶來不安全的因素?,F在的市場需要清理、整頓與監管,所以淘汰其中的部分企業既是合理的,也存在著一定的必要性。
記者:在這場淘汰的洪流中,有的企業不僅沒有經受厄運,甚至還發展得更好了。就拿茅臺來說,前不久茅臺發布數據表示,截至今年5月末,茅臺已經完成了今年全年銷售目標的50%。在你看來,茅臺是如何做到在逆勢中突圍的?
吳天祥:在這方面,茅臺是個很成功的案例。自從限制三公消費以后,很多人認為茅臺這次要“遭殃了”,因為茅臺之前最大的市場就在三公消費。然而,茅臺沒有“遭殃”,甚至在發展的道路上愈加興盛。我認為這要歸功于在面對嚴峻的經濟形勢和市場考驗的時候,茅臺集團選擇了全面深入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戰略部署,圍繞生產、經營、管理工作,按照“三個轉型,五個轉變”的總體要求,調整優化結構。茅臺調整得很快,所以才能取得這樣穩中有進的成績。
被淘汰只是部分企業的結局,對于順應白酒市場、及時做出調整的企業而言,調整期則是一次機遇。
出路是抓住三個關鍵點
記者:茅臺畢竟是具有足夠歷史背景和資源積累的大集團,他在調整期的成功很難被復制。對于一些實力相對較弱的中小型企業,應該如何迅速適應調整期并找到出路呢?
吳天祥:物極必反,久盛必衰,這是任何行業都必須接受的歷史法則。從“黃金十年”進入現在的調整期,企業只有迅速適應過來并作出調整才能繼續生存下去。
對中小型企業而言,他們的出路就是轉變白酒的發展方式,我認為這其中有三點是至關重要的。
1轉變生產方式,堅守純糧釀造
在未來的發展趨勢中,健康飲酒會成為主流,而非純糧釀造的酒將會逐漸失去市場,慢慢退出歷史舞臺;
2調整結構
在過去,中國白酒市場出現了很多混亂的狀況,如大批年份酒和特制酒的粗制濫造,這些產品并沒有足夠的品質保證,卻在價格上居高不下。這樣的產業結構在市場上的生長周期是有限的,想要避免被淘汰,企業就必須主動做出調整;
3轉變白酒的消費方式,讓百姓消費和商務消費的環境都回歸正常
白酒的消費者主要是老百姓,白酒價格如果超越了科學的定價體系,使產品的性價比與消費者的價格接受區間出現鴻溝,這樣就會失去消費者。所以要調整價格結構,讓白酒成為更多老百姓都消費得起的產品。
這樣的調整方式,與中央提出的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是不謀而合的,具有足夠的合理性。照目前的市場狀況來看,調整仍在繼續,白酒行業的大環境正在趨向合理化。(新食品)